校妇联青春健康同伴社走进《大学省安全教育》课堂

发布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10-29来源:妇联

防艾教育乃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深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并促进艾滋病感染者与社会公众的相互理解及尊重。10月18日下午,海南师范大学妇联青春健康同伴社团队走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课堂,开展了一场青春健康安全教育科普培训活动。




活动介绍



青春健康安全教育科普课程的首讲,于当日1430分在龙昆南校区田家炳502教室正式启动。课程精心设计了理论讲授、游戏互动及分享讨论三大环节,由郑晓莉老师、贺顺君同学、杨全同学共同主持。



理论讲授



主持人贺顺君首先向在场学子抛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青春健康究竟意味着什么?随后,他运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阐述了艾滋病的背景信息、国际现状及全球发展趋势。通过翔实的数据支撑、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不仅使同学们对艾滋病形成了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关于有效防控策略的深入思考。

游戏互动


郑晓莉老师则巧妙地借助野火游戏,通过模拟握手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艾滋病传播的隐蔽性。游戏中,24名参与者中有2人被随机指定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经过三次特殊的握手环节(象征危险行为)后,最终有16人成为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与感染者的对话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健康的渴望、内心的重负、人际关系的忧虑以及社会歧视所带来的痛苦,深受触动。




刘利利老师随后介绍了艾滋病的病理机制及当前医疗技术下的诊治情况。




#

杨全与贺顺君则通过跨越危险地带的卡片游戏,引导同学们评估并判断艾滋病传播风险的程度。现场25名同学被邀请上台,随机抽取写有不同职业、身份及行为的卡片,并根据卡片内容判断其属于安全还是危险。通过这一游戏,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艾滋病的危险程度并不取决于个人的身份或职业,而是取决于其行为方式。危险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的关键因素。


#



分享讨论


游戏环节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就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出了诸多看法和建议。最后,贺顺君强调了艾滋病病毒的存活能力极低,离开人体后使用常规消毒液即可将其杀灭。他特别指出,在日常交往中,如握手、共同进餐等常规行为并不会传播艾滋病。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学习、工作是完全安全的。只要注意自身行为,无需对艾滋病产生恐惧。

最后,贺顺君强调了艾滋病病毒的存活能力非常低,离开人体后使用常用的消毒液就能够杀死它。同时,他特别指出,在日常交往中,如握手、共同进餐等常规行为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学习和工作是安全的。只要注意自身的行为,无需谈变色。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最需要呵护的时期。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深化了对艾滋病的了解,更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的侵害。更为重要的是,大家深刻认识到了文明、健康、有序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承诺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积极传播健康理念,为构建无艾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