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探索
发布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10-28来源:妇联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我校学生工作处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进行教学形式多样化探索。防艾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青少年对艾滋病的了解和预防意识,促进艾滋病感染者和公众的相互理解与尊重,10月18日下午,我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课堂,进行青春健康安全教育科普课程,邀请海南师范大学妇联青春健康同伴社团队进班培训。本次实践课堂由学生工作处大学生综合素养教研室主办,以“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覆盖”的思路进行。
青春健康安全教育科普课程第一讲于10月18日下午14:30在龙昆南校区田家炳502教室开课,分为理论讲授、游戏互动、分享讨论三个环节。由郑晓莉、贺顺君、杨全主持。
理论讲授
• • • •
课程伊始,主持人贺顺君向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青春健康?”随后,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艾滋病的相关背景、国际现状与全球趋势。通过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幽默的语言,不仅让同学们对艾滋病有了全面、科学的认识,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如何有效防范这一疾病。
游戏互动
• • • •
随后,郑晓莉老师借助“野火游戏”,通过握手巧妙的模拟艾滋病传播过程,展示该疾病传播的隐蔽性。在这个游戏中,24位参与者中的2位被随机指定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2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经过与其他参与者三次特殊的握手环节(该特殊握手方式代表危险行为),最终导致16参与者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对话中,大家听到了感染者们对健康的渴望、内心巨大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担忧、社会的歧视等痛苦的声音。游戏所呈现的内容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同学,同学们明白了健康的珍贵、了解了艾滋病传播途径和危险行为、知道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懂得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重要性。
“野火游戏”结束后,刘利利老师介绍了艾滋病的相关病理以及基于现在医疗技术的诊治情况。
杨全、贺顺君则通过“跨越危险地带”的卡片游戏,让同学们评估并判断艾滋病传播风险的程度。现场25名同学被邀请上台随机抽取写有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行为的卡片,根据抽到的卡片判断属于“安全”还是“危险”。通过游戏,同学们意识到艾滋病的危险程度不取决一个人的身份和职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危险的行为是导致感染艾滋病的关键因素。
分享讨论
• • • •
游戏之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看法和建议。
最后,贺顺君强调了艾滋病病毒的存活能力非常低,离开人体后使用常用的消毒液就能够杀死它。同时,他特别指出,在日常交往中,如握手、共同进餐等常规行为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学习和工作是安全的。只要注意自身的行为,无需谈“艾”变色。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需要保护的时期。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对艾滋病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大家深刻认识到文明、健康、有序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承诺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宣扬健康理念,为构建无艾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